行業資訊
中鐵城際帶您全面解析曝氣系統原理、技術、設計與實踐
1 曝氣系統的基本原理與作用
曝氣系統是污水生物處理工藝的核心供氧裝置,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向污水中強制注入空氣或純氧,提高水體中的溶解氧(DO)濃度,為好氧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活動提供必要的氧氣條件。這些微生物能夠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及其他污染物,從而實現水質的凈化。曝氣過程不僅提供了生化反應所需的氧氣,還起到了混合攪拌的作用,使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與污水充分接觸混合,強化處理效果。
從物理化學角度看,曝氣本質上是氣液之間物質傳遞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用雙膜理論來解釋:在氣-水界面上存在著氣膜和液膜,氣體分子通過這兩層膜從一相轉移到另一相時會產生阻力。對于氧這種難溶氣體,其傳遞阻力主要來自液膜。當液膜中氧的濃度低于水中氧的飽和濃度時,空氣中的氧會不斷向內擴散并透過液膜進入水體。曝氣系統的設計目標正是通過快速變換氣液界面,減少氣泡大小,增加氣泡數量,提高液體紊流程度,加大曝氣器安裝深度,延長氣泡與液體的接觸時間,從而克服傳遞阻力,提高氧的轉移效率。
氧轉移速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污水水質、水溫、氧分壓、空氣擴散裝置的淹沒深度等。在工程設計中,通常通過控制這些參數來優化曝氣系統的性能。曝氣系統的運行成本占整個污水生物處理場運行費用的60%-80%,因此高效節能的曝氣技術與控制策略對降低污水處理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2 曝氣系統的技術分類與設備選型
曝氣系統根據其工作原理和方式不同,主要可分為鼓風曝氣和機械曝氣兩大類,還有結合兩者特點的潛水射流曝氣等復合型技術。每類技術各有其特點和應用場景,在實際工程中需根據處理目標、水質條件和經濟因素進行合理選擇。
2.1 鼓風曝氣系統
鼓風曝氣系統是應用最廣泛的曝氣技術,尤其適用于大中型污水處理廠。該系統由供氣單元、擴散單元和調控單元三部分組成。供氣單元主要包括空氣壓縮機(如羅茨鼓風機、離心式鼓風機),負責提供具有一定壓力和風量的空氣;擴散單元由曝氣器及其配套管道組成,負責將空氣以氣泡形式擴散到液體中;調控單元則包括閥門、儀表和控制系統,用于調節和優化曝氣過程。
鼓風曝氣系統的核心部件是空氣擴散裝置(又稱曝氣器)。根據產生氣泡的大小和擴散原理,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微孔曝氣器:采用陶粒燒結或橡膠膜片結構,能產生直徑0.1-0.2mm的微小氣泡,氧利用率高達20%-25%。主要包括管式微孔曝氣器和盤式微孔曝氣器兩種形式。其中,膜片式微孔曝氣器采用特殊橡膠材料(如EPDM、硅橡膠等),膜上帶有微小自閉孔,在空氣壓力下自動張開,壓力消失時自動閉合,防止污水倒灌。微孔曝氣器雖然氧轉移效率高,但存在易堵塞的技術缺陷,需要配置空氣過濾裝置并定期進行維護。
動態曝氣器:采用大孔雙向旋混技術,通過旋流混合筒延長氣泡停留時間,氧利用率穩定在15%-19%。由于其孔徑較大,不易堵塞,維護需求較低,適合水質條件較差的場合。
旋混曝氣器:通過特殊結構使氣體和液體在曝氣器內部產生旋流和混合,形成中小氣泡,兼具高氧利用率和防堵塞特性。安裝時需配置直徑300-500mm的旋流筒,安裝間距通常為500-800mm。
鼓風曝氣系統的優點體現在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氧利用率較高等方面。但其缺點包括需要修建鼓風機房和布氣管道系統,初期投資較高,且微孔曝氣設備易堵塞,需要定期維護。
表:鼓風曝氣系統主要擴散裝置類型比較
曝氣器類型 | 氣泡尺寸 | 氧利用率 | 特點 | 適用場景 |
---|---|---|---|---|
微孔曝氣器 | 0.1-0.2mm | 20%-25% | 氧轉移效率高,易堵塞 | 城市污水處理,對氧需求高的場合 |
動態曝氣器 | 中大氣泡 | 15%-19% | 不易堵塞,維護簡便 | 工業廢水處理,水質條件較差 |
旋混曝氣器 | 中小氣泡 | 18%-22% | 兼具效率與防堵性 | 各種規模的污水處理廠 |
2.2 機械曝氣系統
機械曝氣系統直接通過機械裝置(如葉片、葉輪、轉刷等)的旋轉攪動水面,產生水躍和負壓區,將空氣吸入水中,實現氧的傳遞。根據安裝方式不同,可分為表面曝氣和水下曝氣兩大類。
表面曝氣設備是機械曝氣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
豎軸式表面曝氣機:由馬達直接驅動軸流式葉輪運作,葉輪形式包括泵形、K形、倒傘形等。倒傘型葉輪直徑通常為1.0-2.5m,浸沒深度40-300mm,動力效率可達1.8-2.44kgO?/kWh。工作時通過葉輪旋轉產生的水力提升作用,使廢水向四周噴出形成水幕,與空氣接觸充氧。
臥軸式曝氣機:主要包括轉刷曝氣器和轉碟曝氣器。轉刷曝氣器直徑一般為500-1000mm,轉速50-70r/min,單軸長度可達9m;轉碟曝氣器單盤充氧能力為0.82-1.63kgO?/h。主要應用于氧化溝工藝,兼具充氧和推流作用。
水下曝氣設備將曝氣裝置安裝在水體底層或中層,主要包括:
- 潛水射流曝氣機:由潛水電機、葉輪和多孔射流體等部件組成。采用射流技術,使高壓水流通過噴嘴形成高速射流,在混合室產生負壓吸入空氣,氣水混合液從射流口噴出,實現充氧?;旌鲜抑睆脚c噴嘴直徑比通常為3:1,氣水體積比約為1:2.5,適用深度為4-8m的曝氣池。
機械曝氣系統的優點是設施簡單、集中,不需要修建鼓風機房和復雜的布氣管道,可節約成本投入。同時,其攪拌效果強,適用于需要較強混合作用的場合。但機械曝氣系統通常能耗較高,且主要用于較淺的水體,適用范圍有一定限制。
2.3 曝氣設備選型指南
選擇合適的曝氣設備需綜合考慮處理工藝、水質特性、池體結構和經濟因素等多方面條件:
活性污泥法中的推流式曝氣池多采用微孔管式曝氣器,安裝密度為2-3個/㎡,服務面積0.5-0.8㎡/個。
氧化溝工藝中,卡魯塞爾型常選用倒傘型表面曝氣機,奧貝爾型則匹配轉碟曝氣器。
河道、湖泊治理項目需根據水體特征(水深、流速等)和治理目標選擇設備。北方地區冬季易結冰,可采用方便拆卸和移動的推流曝氣、噴泉曝氣;有景觀需求的城市河道可采用噴泉曝氣。
工業廢水處理需考慮水質特性,如含有易堵塞物質的廢水宜選用大孔曝氣器;腐蝕性強的廢水需選擇耐腐蝕材料(如硅橡膠膜片)的曝氣設備。
選型過程中,氧利用率和動力效率是兩個關鍵性能指標。鼓風曝氣設備側重氧利用率(15%-25%),而機械曝氣設備更關注動力效率(最高可達3kgO?/kWh)。理想的選擇是在滿足氧需求的前提下,實現生命周期內的總成本最小化。
3 曝氣系統的設計要點與參數計算
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曝氣系統高效運行的基礎。曝氣系統設計需基于處理水量、水質特性、目標溶解氧濃度和曝氣效率等因素,通過精確計算確定設備參數和配置方案。
3.1 風量計算基礎
風量計算是曝氣系統設計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系統的供氧能力和能耗水平?;居嬎愎綖椋?/p>
$$Q_{air} = \frac{Q_{water} \times BOD \times \alpha \times 1.43}{C_{e} \times E_{a}}$$
其中:
- $Q_{air}$為所需空氣量(m3/h)
- $Q_{water}$為處理水量(m3/h)
- BOD為生化需氧量(mg/L)
- $\alpha$為氧的利用系數
- 1.43為氧與碳的氧化當量比
- $C_{e}$為曝氣池出口溶解氧濃度(mg/L)
- $E_{a}$為曝氣效率(kg O?/m3 air)
對于河道、湖庫曝氣增氧,風機總供風量可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Q = \frac{O_c}{\varepsilon \times 0.28}$$
其中:
- $Q$為風機總供風量(m3/d)
- $O_c$為水體需氧量(kg O?/d)
- $\varepsilon$為曝氣設備氧利用率(%)
- 0.28為標準狀態下(0.1MPa,20℃)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氧量(kgO?/m3)
實際風量需求還需考慮季節變化、水質波動、設備老化等因素,通常在理論計算基礎上增加安全系數(一般為1.1-1.3)。同時,應根據曝氣池的具體形式(如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曝氣設備的類型進行適當調整。
3.2 系統組成與設計參數
完整的鼓風曝氣系統包括空氣加壓設備、空氣凈化器、輸配管道系統和空氣擴散裝置四大部分。
空氣加壓設備:主要包括羅茨鼓風機(風量20-200m3/min)和離心式鼓風機(風壓49-68.6kPa)。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多采用離心機型,其效率高、噪音低、壽命長。選擇風機時,風量應滿足生化反應所需的氧量和保持混合液懸浮狀態的需求,風壓則需克服管道系統和擴散器的摩擦損耗以及擴散器上部的靜水壓。
空氣輸配管系統:包括輸氣管、曝氣池上的干管和支管。干管常架設于相鄰兩廊道的公用墻上,向兩側廊道引出支管。設計時,支管流速宜控制在10-15m/s,干管流速4-6m/s,壓降控制在0.3-0.5kPa/m。材質多選用UPVC或不銹鋼,以防腐蝕和保證長期使用壽命。
空氣擴散裝置:需根據池型和水深合理布置。對于推流式曝氣池,曝氣器通常沿池長方向均勻布置;對于完全混合式曝氣池,則可采用均勻布置或沿池周布置。懸掛鏈移動曝氣裝置由漂浮在水面的通氣管和吊在通氣支管下的曝氣器組成,曝氣器間距1.2-1.5m,允許**±30°**擺動角度,這種動態布置方式有助于提高氧傳遞效率。
表:曝氣系統關鍵設計參數參考
參數類型 | 常用范圍 | 影響因素 | 設計建議 |
---|---|---|---|
溶解氧濃度 | 1.5-2.5mg/L | 微生物需氧量、水溫 | 過高會增加能耗,過低影響處理效果 |
氣泡尺寸 | 0.1-2.0mm | 曝氣器類型、材料 | 微孔曝氣氣泡小但易堵塞,需權衡選擇 |
曝氣器浸沒深度 | 3-8m | 池深、風壓需求 | 增加深度可提高氧利用率但需更高風壓 |
服務面積 | 0.5-2.0㎡/個 | 曝氣器類型、混合要求 | 確保均勻布氣和充分混合 |
氣水比 | 3:1-10:1 | 污水濃度、處理目標 | 高濃度污水需要更高氣水比 |
3.3 特殊考慮因素
曝氣系統設計還需考慮以下特殊因素:
水溫影響:水溫升高會降低氧的溶解度,但增大了氧的擴散系數。設計需考慮最不利水溫條件,通常以夏季高溫作為設計工況。
海拔校正:高海拔地區空氣密度低,氧分壓下降,影響氧的飽和溶解度。需對標準狀態下的計算公式進行海拔校正。
水質影響: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劑、鹽分等物質會影響氧傳遞速率。工業廢水占比高的污水處理廠,需進行水質校正試驗或采用經驗系數。
系統冗余:大型污水處理廠應考慮設備備用,通常采用N+1或N+2的備用方案,確保在部分設備故障或維護時系統仍能正常運行。
4 曝氣系統的實踐應用與節能優化
曝氣系統在各類污水處理工藝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應用效果直接關系到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和運行成本。通過科學的運行管理和技術創新,可以顯著提升曝氣系統的性能和經濟性。
4.1 在不同處理工藝中的應用
曝氣系統的選型需與污水處理工藝相匹配,不同工藝對曝氣系統有特定要求:
活性污泥法:作為最傳統的生物處理工藝,其曝氣池通常采用推流式設計,多選用微孔管式曝氣器,安裝密度為2-3個/㎡。在這種工藝中,曝氣系統不僅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氣,還確?;钚晕勰嗯c污水充分混合,防止污泥沉淀。
氧化溝工藝:作為一種循環曝氣渠道,氧化溝通常采用表面曝氣設備,如倒傘型表面曝氣機或轉刷曝氣器。這些設備同時具備充氧和推流功能,維持溝內液體流速約0.3m/s,保證活性污泥懸浮和循環流動??斎麪栃脱趸瘻隙噙x用倒傘型表面曝氣機,奧貝爾型則匹配轉碟曝氣器。
SBR工藝: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需要曝氣系統適應間歇運行的特點,宜采用可變氣量的曝氣設計,通過精確的時序控制,在反應階段提供適量氧氣,在沉淀和排水階段減少或停止曝氣,實現節能運行。
生物接觸氧化池:這種工藝通常在池內設置填料,微生物附著在填料表面生長。宜采用微孔曝氣,產生細小氣泡,增加氣液接觸面積,提高氧轉移效率。曝氣系統布局需考慮填料的分布,確保整個池體布氣均勻。
河道、湖庫治理:對于水體修復項目,曝氣設備的選擇需因地制宜。噴泉曝氣機適用于有景觀要求的城市河道;潛水射流曝氣機適用于較深水域;葉輪式增氧機則適用于湖泊、水庫等大面積水體的局部增氧。北方地區冬季易結冰,應選用可拆卸的移動式設備;而南方地區則可考慮固定式曝氣系統。
4.2 節能優化策略與技術革新
曝氣系統能耗占污水處理總能耗的60%-70%,是節能降耗的關鍵環節。當前曝氣系統的優化主要從設備創新、控制策略和系統設計三方面著手。
設備層面的優化主要包括:
氣泡粒徑控制:采用激光打孔橡膠膜片(孔徑0.1-0.2mm)減少氣泡聚并,使比表面積增加20%-25%,從而提高氧傳遞效率。如懸掛鏈式曝氣系統采用柔性橡膠膜管,提升氣泡分散效率。
材料革新:動態曝氣器采用316L不銹鋼旋混組件,耐腐蝕性和使用壽命延長至8-10年;膜片材料根據應用場景選擇,EPDM橡膠適用于城市污水,硅橡膠適用于造紙、石化等工業廢水。
結構設計優化:轉刷曝氣器加裝導流板后,水體軸向流速提升15%-20%,推流距離延長至40-50m,減少了額外推流設備的需求。
控制策略的升級是智能曝氣的核心:
基于溶解氧(DO)的反饋控制:根據在線溶解氧儀檢測值,自動調節鼓風機頻率或閥門開度,使DO濃度穩定在設定范圍(通常1.5-2.0mg/L)。這種控制方式可使綜合能耗降低12%-18%。
氨氮前饋-反饋控制:結合進水氨氮濃度預測需氧量,再通過DO反饋進行微調,更精準地匹配實際需求,尤其適用于水質波動大的情況。
主流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邏輯控制和模型預測控制(MPC)。高級控制算法能夠處理系統非線性和大時滯特性,提高控制精度和穩定性。
系統設計與運行優化:
管網布局優化:避免急彎和突然變徑,減少局部阻力損失;合理匹配管道尺寸與流速,使支管流速控制在10-15m/s,干管流速4-6m/s,降低沿程損失。
曝氣器均衡布置:確保整個生物池內氣泡分布均勻,避免局部缺氧或過度曝氣。新型懸掛鏈式曝氣系統允許曝氣器在一定范圍內擺動,自適應池底狀況,提高布氣均勻性。
定期維護與監測:包括曝氣器清洗更換、管道泄漏檢測、風機性能測試等。升降式微孔曝氣器配備電動提升裝置,可在不停水條件下完成檢修維護,大大降低維護成本和時間。
4.3 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盡管曝氣技術不斷進步,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微孔曝氣器堵塞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智能控制算法在實際應用中受水質波動和測量儀表可靠性的影響;老舊污水處理廠的曝氣系統升級改造面臨空間和資金限制。
未來曝氣系統發展呈現以下趨勢:
精準曝氣技術: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更精細化的曝氣控制,按需分配氧氣,減少能源浪費。
材料科學應用:新型納米材料、智能材料的應用有望進一步提高曝氣效率和壽命。如自清潔膜片、pH響應型材料等。
能源回收利用:探索曝氣系統余熱回收、壓力能利用等新技術,提高整體能源效率。
模塊化與標準化:預制模塊化曝氣系統可縮短建設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尤其適用于擴建項目和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
曝氣系統作為污水處理的關鍵環節,其技術進步和創新將持續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效、更節能、更智能的方向發展。通過科學設計、精細管理和技術創新,曝氣系統將在水資源保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污水處理行業的從業人員應密切關注曝氣技術的最新發展,結合具體項目條件,選擇最合適的曝氣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運行參數,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